名医讲堂丨对抗脑血管病脑卒中脑中风,

添加   

脑血管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血管疾病、血管损伤或是肿瘤、药物、毒物等导致血管病损的血管壁病变,还有心脏病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或是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以及其他例如血管受伤、癌细胞浸润等其他病因。

病因的复杂性导致了脑血管病的治疗没有统一答案。陈安强表示,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基础疾病情况等采取个体化治疗,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治疗应力争在发病后尽早进行。

中国脑卒中医疗质量评估协作组于6年7月-12月在62家医院的参与下,对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其中发病3医院的例中,只有91例得到了溶栓治疗(所谓溶栓治疗分为静脉和动脉两种,静脉是利用药物将血栓溶解,动脉则是导管进入血管,在血栓部位直接注射溶栓药物)。

中国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的研究数据显示,7年9月-8年8月我国个城市例患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其中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率仅为1.23%。我国患者溶栓前平均院内等待时间分钟,发病3医院的溶栓率仅为11%。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溶栓治疗?陈安强介绍说,研究显示,最大的原因来自于患者对脑血管的危害认识不足,就医不及时,进而耽误了最佳的救治时间。“急性脑梗塞开始救治的3小时称为黄金3小时,部分患者在最佳就诊时间窗内就诊了,但也会出现对脑血管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在决策时出现犹豫和拒绝的情况。”陈安强说,急性脑梗塞需在发病的3小时内得到治疗才能达到良好效果,是争分夺秒的紧急情况,没有时间犹豫,超过时间窗就不可能进行溶栓治疗。

目前,医院神经内科采用机械取栓(用支架把脑血管内的血栓取出),已经治疗许多病人,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陈安强表示,这个治疗方法同样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

预防:

合理补充营养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种。例如人种、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生活方式却是可以改变的。同时,陈安强表示,一些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的疾病也是可以早期干预、预防的,以下几个方面,无论是脑血管疾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要特别注意。

吸烟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强有力的危险因素,可使其风险增加近1倍,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增加2-4倍。吸烟者应通过心理负担、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方法戒烟(I级推荐,A级证据)。不吸烟者应避免被动吸烟(I级推荐,B级证据)。

饮食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I级推荐,A级证据)。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推荐的食盐摄入量每天小于6g,钾摄入量每天多于4.7g(I级推荐,A级证据)。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肪奶制品的摄入并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小于10%。每日摄入新鲜蔬菜-g、水果g、肉类5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g;食油每日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I级推荐,A级证据)。

运动身体活动可降低脑卒中风险,且不受性别或年龄的影响。市民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来降低脑卒中风险(I级推荐,B级证据)。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患者的运动限度,个体化制定运动方案。健康成人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min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I级推荐,B级证据)。

肥胖伴发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的脑卒中与超重或肥胖相关。在超重和肥胖者中,推荐减轻体重,降低血压,以减少脑卒中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身体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I级推荐)。

饮酒多数研究表明,酒精消耗和全部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呈一种"J"形关系。也就是说,轻、中度饮酒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而过量饮酒则会使脑卒中的风险升高。饮酒者不提倡大量饮酒(I级推荐,A级证据)。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的方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饮酒者应适度,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减半(II级推荐,B级证据)。

(注:I级推荐,A级证据为《中国脑血管病预防指南》最强建议,类似建议按级数依次递减。)

专家在讲座现场为前来听讲座的患者解答疑惑

现场答疑

1、先兆性偏头痛患者患脑卒中风险较高

读者提问:我患有偏头痛10多年了,会不会有得脑卒中的风险?

专家陈安强:有文献报道,相对于健康人群,先兆性偏头痛患者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且女性高于男性;有证据显示,吸烟、使用口服避孕药可使年龄大于45岁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对于有先兆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应重视脑卒中的预防,吸烟者建议戒烟。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偏头痛患者通过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有可能减少脑卒中发生风险,但应避免过度使用收缩血管的药物。另外,不建议偏头痛人群使用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来预防脑卒中。

2、血压越高患脑卒中风险越大

读者提问:我是一个高血压患者,现在血压一直控制得较好,平日该怎么预防脑卒中?

专家陈安强: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所以高血压患者平日饮食一定要少盐低脂,保证每日蛋白质的摄入,坚持服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肥、不吃宵夜,消除精神压力与紧张情绪,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体检。

3、头部发木发沉警惕脑血管病

读者提问:我颈项彩超显示右侧椎动脉血流减慢,脑供血不足,头发木,发沉,不舒服,请问怎么办?

专家陈安强:颈动脉超声在脑血管的检查中只起到一个初步筛查的作用,结合这位市民的头发木、发沉、不舒服等症状,估计存在脑血管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检查明确。至于具体的检查,可以先进行颈部及头颅的MRA(核磁脑血管成像),这是无损伤的检查,若仍提示右侧椎动脉存在问题,就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了,DSA是脑血管检查、诊断的金标准。

4、脑血管病后1个月为功能障碍最佳恢复期

读者提问:我父亲今年75岁,脑出血后,经过治疗后有好转,现在可以站立行走,但手脚麻痹,影响行动,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症状?

专家陈安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时间概念:脑血管病后的功能障碍的康复是有一个时间段的,在病后1个月是最佳恢复期,继后3个月继续康复,效果也是不错的,若超过1年以上,康复治疗效果就不太理想。

这位市民父亲的情况,可以行走,但手脚麻痹,影响行动,主要还是需要树立信心、坚持康复训练,控制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时,定期复诊接受医师的指导,相信会越来越好。

认真记录专家所讲内容

自我评估:TIA(短暂性脑缺血)评估

1、年龄>60岁(1分)

2、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分)

3、单侧肢体无力(2分)

伴肢体无力的言语障碍(1分)

其他症状(0分)

4、症状持续时间>60min(2分)

症状持续时间10min-59min(1分)

症状持续时间<10min(0分)

评分:0-3分低危、4-5分中危、6-7分高危

现场花絮

老朋友们一同来“听课”

在11月25日的名医讲堂活动现场,一群70多岁的老年人互相搀扶着走进了讲座会场,引来不少在场读者的







































百癣夏塔热片说明书
白癜风发病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rq/4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