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奔走在
生死前线的白衣战士
他们是守护在
病人身边的绿衣天使
他们是拥有
火眼金睛的幕后英雄
他们是提供
贴心服务的粉衣导诊
他们是任劳任怨的紫衣后勤
他们是在烈日酷暑下
站岗执勤的安保守卫
每年每天
每时每刻
每分每秒
他们都不忘医者初心
牢记健康使命
践行党的宗旨
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榄医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这样一个隆重的历史时刻
我院特别策划
《医心向党、党心为民——70年·70人》
大型系列报道
向可爱、可敬的榄医人
和所有的白衣战士
致敬
今天
“70年·70人”
系列报道与大家一起探访
在光影世界定位病变的“幕后英雄”周雁玲
周雁玲
医院放射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
可能,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放射科的医生就是个“拍片的”,了不起就是会操作那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机器设备罢了。然而,事实上,一个好的放射科医生是集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于一身,并把这些能力转化为一双“慧眼”,从一张张影像的像素点上找出哪怕仅仅是细微到毫厘之间的病变,而这些都将成为临床治疗最为关键的依据。这也正是临床科室的医生常常把放射科的同事称作为“幕后英雄”的原因。周雁玲,就是医院放射科这个“幕后群体”的领路人。
光影世界精准诊断
扫描、拍照、读片,是每个放射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这是他们的看家本领。普通放射X光机、CT、磁共振(MRI),说起来,放射科主要的影像设备也就这么几种,但是,什么病用什么设备检查,又需要用什么检查方式却大有学问。就算是同一种检查方式,由不同的人扫描、拍照、读片,由于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得出的判断也可能会存在天壤之别。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的情况并不罕见,作为放射科医生在诊断报告上签字下结论,并非易事。要通过这些检查,在拍照出来的光影世界里找到病灶、查找病因,没有一双慧眼真的难于登天。(一头晕患者CT平扫、MRI平扫、脑动脉CTA并没有阳性发现)
头晕,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是,很多病人做了脑CT平扫,也有的做了脑MRI,甚至做了脑动脉CTA,都没有异常发现。周雁玲根据科里现有的先进设备和检查技术,建议个别病人进行脑CT灌注检查,从而了解大脑的微循环情况,结果有了阳性的发现。一个长期被头晕折磨的70多岁的老人,就是通过CT灌注成像查找出右侧颞叶存在缺血缺氧的状态。这种方法不仅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影像信息,也为治疗提供了依据。
(通过CT灌注成像查找出右侧颞叶存在缺血缺氧)越是先进的检查设备,功能构造越是复杂,有很多的检查功能需要操作人员学习、掌握和不断挖掘。一种疾病的诊断,可能要用到几种检查手段,以及检查设备的不同功能,这些功能如何选择组合,才能得出最准确、最有价值的诊断结果,是对每一个放射科医生的考验。
同样是脑卒中病人,同样是急性脑梗,是静脉溶栓还是血管介入手术,都取决于影像检查诊断的结果。但是,发病时间的不同,侧支循环的不同,灌注指征的不同等,都会影响到诊断结果。面对继续挽救的生命,周雁玲需要选择最佳的检查方案,是单独做CTA,还是CTA结合磁共振的不同功能,她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的功能扫描、图像重建和读片,结合病人的发病时间等情况,做出精准的诊断,临床医生才能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头颈CTA结合MRI的DWI、SWI、ASL成像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随着国家级卒中中心在我院的认证挂牌,对脑卒中病人的救治也越来越规范,对诊断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放射科团队在周雁玲的带领下,通过大量的学习和钻研,根据卒中中心检查指南,为临床病人建立绿色通道,充分发挥CT、MRI设备诊断脑卒中疾病的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设备的医疗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保障。例如头颈CTA是首选一线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血管是否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还可以提供梗死脑组织侧支循环情况,MR的DWI、ASL成像基本是脑卒中病人的标配序列,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是否有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并且可以评估疗效和是否有出血倾向,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有些时候,一些病症很具有迷惑性,这时不仅需要放射科的医生看清看准一幅幅黑白图像,更要通过大量的功能成像数据的补充分析,甚至根据病人的治疗过程变化情况才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一位高龄患者因为脑部左顶叶肿瘤病变选择了保守放射治疗,三个月后复查磁共振,却发现病变比放疗前还要大,病人和家属都很担心。周雁玲和团队医生再次经过MRS对病人进行检查分析,细致的研读了每一个数据、每一条曲线、每一段波普,并没有在肿块实性部分和外周水肿部分发现肿瘤细胞的浸润,最终判断图像显示的病变增大,实际上是放疗后的反应,为假性进展。这个结论让病人和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不断学习锤炼一双慧眼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用这句歌词形容放射科医生的工作,再贴切不过。但是,“这双慧眼,没有人能借给你。”周雁玲说:“这真的需要千锤百炼。”虽然,摆在放射科医生眼前的是一幅幅图像,但是得出的诊断结论却反映出一个放射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对临床知识的熟悉,以及对影像设备和技术的掌握情况。“影像原来反映的是解剖结构,现在越来越往功能方向发展。”随着影像检查设备的快速更新,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强大,以及临床医疗对影像学的依赖,对放射科医生也提出新的和更多更高的要求。放射科医生不仅要了解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的影像特征,还要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代谢的情况,血流的灌注等等,同时,要了解设备上检查出来的图像,不同的信号、密度等数据都代表着什么物质成分、细胞结构或病理改变,要想到是什么样的疾病会导致这些病理变化,不仅要捕捉细微的信息,还要综合临床知识去判断,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这些能力,都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和提高,直至精通,变成一种职业本能。”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作为学科带头人,周雁玲从年开始就制定了科室的“五年计划”,向着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管理,按照解剖系统进行分组,建立不同的专业学组,培养自己的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在做好日常检查的同时,让每个人做到“术业有专攻”,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为此,周雁玲制定了科室的学习规划,临床会诊、科室常态教学读片,高水平的专科学术交流,高层次的读片竞赛等等,她积极鼓励并安排科室医生去参加学习,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一个片子出来,有了临床结果,我们会复读这份片子,结合查阅的文献把相关的知识全部提炼出来再学习。”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复盘”,浓郁的学习氛围在放射科逐渐形成,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变得更强。
对自己有约束有要求有规范
“没有谁是不加班的。”在很多人眼里,既然设备先进了高端了,那么,应该出报告更快了。“但是,需要花的时间更多,以前做个MR可能需要十分钟,现在一个部位可能就需要20分钟。”不仅因为是检查的更加详细了,而且报告的要求也比以前更高、更精准。“精准到可以给临床提供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手术中怎么保护周围的组织血管,评估术后机体功能能否满足病人未来的生活需求,这些影像都可以提供。”但是,这就需要更多的后期处理分析时间。再加上临床对影像学的依赖,病人也越来越多,所以,放射科的医生经常会被催促。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病人等报告的时间,加班基本是放射科医生的常态化工作模式。
“越是这样,越要在内心对自己有约束、有要求、有规范。”周雁玲给科室确定了“包容和谐,谦虚上进”的文化指引,希望在这个科室文化的指引下,每一位同事都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同伴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在同事出现失误或错误的时候,用合适的方式指出问题,帮助进步,改善工作;希望被指出问题的同事多一份包容之心,不要心生芥蒂;所有的科室成员都要把科室的发展和进步放在首位,团队利益至上,厚积薄发,打造品牌学科。工作有压力,但正因为如此才有不断的动力。为了给科室培养后备力量,储备人才梯队,保证科室持续发展,周雁玲要求科室的所有医生都要带学生,每个人都要成为学习型的复合人才。“做好一个学者,做好一个老师。”这句话是周雁玲的老师对她说的,现在这句话也成为周雁玲的座右铭。在日常工作中,周雁玲遵从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奋力前行。预约挂号
拨打或-
咨询投诉电话
-
医院分机号查询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