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荣老师的报告《唤醒·守望·融合·独立》
如果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时光,那么课程就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这是师生成长的历程,这是薪火相传的历程,这历程扬弃了血缘、种族、偏见,培养的是“心灵的后裔”。在这历程中,我们是点灯人,我们更是传灯人。
陈老师的报告,分教育之道、发展之道、写作教学之道,以及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四个板块,讲述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听课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例证。
海纳百川,不断融合、不断吸纳,最终独立形成智·趣写作
海纳百川,不断融合、不断吸纳,最终独立形成智·趣写作。
一边探索,一边实践,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
逐步形成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一系列的低年级说话写话活动课程
故事大王
喜马拉雅故事会
自然写生
出书啦
课后练笔
学校生活
思维导图迁移运用
借助课文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学生练笔
由“多”展开的想象
想“像”
教学有道
“智·趣写作”教研团队
陈老师和她的团队,最打动我的是:
1.坚持,坚持中提高。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说实话,那就是我校在遥远的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做过这些事了。就我个人而言,为了教人写作文,我们班养过兔子????……要知道这所局促的小学校简直无法安放一只兔子……当然后来它……还是另寻了归宿。
我们学校的三年级以上,很早就设有随笔集,并且是图文并茂,至今不衰。至于手抄报、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那就得问个为什么了。原因是,陈老师一直在吸纳优秀的理论,融合各家所长,得到专家助力,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并且还在继续发展。
我们是继承了游击战的传统“打一枪换个地方”,时兴什么来什么,检查什么做什么,这也罢了,学校都这样。然后随着人事更迭,落花流水春去也,又换新领导,又一轮开始了。
2.扎实、细致,课程针对性强。
陈老师的报告很实在。很多东西我也做过,但做不到人家那么精致。有些设计我也想过,但是灵光乍现,转瞬即逝,究竟没落实下来。(这跟大脑髓鞘质有关。据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粗枝大叶的人往往是髓鞘质薄而少的人,精细化程度较低。)终日追着时光的脚步,匆匆忙忙,总感觉一无所获。
3.收集、整理,善于积累。
陈老师是个有心人。所有的资料,分门别类,收集整理,量化分析。这一点,我们做的也差。印象比较深的有两次,开了会,让整理学生作文。这边老师们加班加点,找图片、配文字、权衡取舍,好一通忙活,交上去了,没下文了……陈老师班上几乎一月出一本书,还是打印好的,也不知道咋办到的。
4.师生共写,共同经历生命成长。
刘宗顺(海舰)和孙齐老师都当众朗读了自己的文章。我也并不相信他们都是当场写就,然而这样的朗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我至今记得,我小学的语文老师,周老师为我们朗读他的文章的样子,记得其中的某些句子:写他在大坝晨跑,看到“黑黢黢的树林”;写他回家割麦,腰酸背痛,像一根“生锈的铁丝”;写他和女友的约会“我们相逢在八点”……
所以,受陈老师的鼓舞,我费了一天的功夫,在键盘上敲敲打打,终于凑出一篇“下水文”。这并不容易。要考虑学生们易于模仿、乐于生发,所以我得化用不少课文里的句子;同时还得结构简单,容易掌握。也就是说,在个人风格中,摒弃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像我,习惯了调侃与卖弄,那就不行,必得换一个“质朴浅白”才行。这么看来,陈老师团队的日常工作(共写),就很值得赞赏。
可惜的是,这么精彩的报告,两位主任竟忙着去退房,完美滴错过了。陈老师刚讲完,她两位才破门而入,然后又弥补式拍照。有毛用啊。随便一个学校,搜罗搜罗,随笔作业手抄报小册子,还不多的是呀??。
第三篇《遇见·课程》,向陈凤荣老师和她的团队致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