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认识肥胖症的不同

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m.39.net/pf/a_9374602.html

(obesity)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年国际肥胖症研究协会报告显示,全球肥胖症患者4.75亿,每年至少有万人死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也迅速上升,

《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成人超重率为32.1%,肥胖率为9.9%。肥胖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等密切相关。肥胖症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继发性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感染、肿瘤、创伤、皮质醇增多症等所致。原发性者主要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摄食过多,尤其是摄入过多的脂肪类食物)以及静止少动的生活方式所致。本节主要叙述原发性肥胖症。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肥胖”的范畴。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肥胖症病因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肥胖症具有家族聚集倾向。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易发因素的作用,但遗传方式和分子机制尚未明确,也不排除共同饮食习惯、活动习惯、胰岛素反应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神经精神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饥饿感和食欲,影响能量消耗速率,调节与能量贮存相关激素的分泌,在体重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调节食欲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但在临床上单纯性肥胖病人不一定有下丘脑病变。食欲也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当精神过度紧张时,食欲受抑制,反之食欲亢进。

3.内分泌因素体内参与调节摄食行为的活性物质,有增加摄食的因子,如α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神经肽Y、增食因子等,有减少摄食的因子,如β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胰升糖素样多肽-1、瘦素等,这些活性物质的异常,可引起摄食行为的异常。近年来高胰岛素血症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引人注目,肥胖常与高胰岛素血症并存,两者的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一般认为系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肥胖。肥胖症患者中以女性为多,尤其是经产妇、绝经期后或长期口服避孕药者,提示可能与雌激素有一定的关系。

4.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坐位生活方式、体力活动不足使能量消耗减少;饮食习惯不良,如进食多、喜甜食或油腻食物等,使摄入能量增多。饮食构成也有一定影响,在超生理所需热量的等热量食物中,脂肪比糖类更容易引起脂肪积聚。

5.其他肥胖症还与生长因素及棕色脂肪功能异常有关。胎儿期母体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或者出生时低体重的婴儿,在成年期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时,也容易发生肥胖症。文化因素则通过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肥胖症的发生。

(二)病理

1.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脂肪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仅可以贮存和释放能量,而且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能分泌数十种脂肪细胞因子、激素或其他调节物,影响局部或远处组织器官,在机体代谢及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脂肪组织块的增大可由于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增生型)、体积增大(肥大型)或同时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增生肥大型)。

2.脂肪的分布脂肪的分布具有性别差异。男性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和上腹部皮下,称为腹型或中心型肥胖。女性脂肪主要分布在下腹部、臀部和股部皮下,称为外周型肥胖。中心型肥胖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较大,而外周型肥胖者减肥更为困难。

3.调定点上调人体内存在一套精细的监测及调控系统以维持体重稳定,称为调定点。由于体重调定点存在,短期体重增加将自动代偿,体重倾向于恢复到调定点水平;持续维持高体重可引起适应,体重调定点不可逆升高,即调定点上调。可逆性(轻度和短期)体重增加是现有脂肪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当引起脂肪细胞体积增大的原因去除后,脂肪细胞平均体积减小而体重恢复到原有水平。不可逆性(重度和持续)体重增加可能伴有脂肪数目增加,因而体重将是恒定的。

二、中医病因病机

肥胖的病因与饮食、年龄、先天禀赋、缺乏运动等多种因素相关。在病因作用下,酿生痰湿,导致气机运行不畅,血行瘀滞,郁遏生热,导致肥胖。

1.胃热滞脾阳热体质,胃热偏盛,或嗜烟好酒,或嗜食辛辣炙煿之品,致胃热亢盛,腐熟水谷力强,则食欲亢进,超过脾运化能力,导致脂膏痰湿堆积,形成肥胖。

2.痰湿内盛长期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水谷精微不得运化;或长期喜卧好坐,缺乏运动,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呆滞,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脂膏痰浊,聚于肌肤、经络、脏腑而致肥胖。妇女在妊娠期或产后由于营养过剩,活动减少,亦容易发生肥胖。

3.脾虚不运长期饮食不节,湿浊滞脾,损伤脾胃,或久病、劳倦、年老,损伤脾胃,复加过食肥甘,脾胃亏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失于正常输布,化为脂膏,留滞体内,导致肥胖。

4.脾肾阳虚久病、年老体弱,生理机能由盛转衰;或脾虚久病及肾,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水湿内停,而成肥胖。肥胖的病机为胃强脾弱,酿生痰湿,导致气郁、血瘀、内热壅塞。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总体实多虚少。实主要在于胃热、痰湿,其中胃热是痰湿之因,膏脂堆积而成痰湿是胃热多食之果。虚主要是脾气亏虚,运化不足而水谷精微积为痰湿。病变过程中,常发生虚实之间、各种病理产物之间的转化。另外,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或合并他病,如常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kfbl/19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