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挑战颅内囊性病变

颅内囊性病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引起颅内病变的种类较多,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大多可以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具体到脑实质内的囊性病变,主要有以下几类:1,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2,神经胶质囊肿;3,脑穿通囊肿;4,寄性虫性囊肿。

一起看几个病例,给出你的诊断吧~

案例一

基本病史:男性,35岁,头痛病史。

图1颅脑MRI检查所示右侧额叶见巨大圆形囊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内信号均匀,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受压移位。DWI序列显示病变为明显低信号,ADC图(未列出)呈明显高信号,提示该病变扩散不受限;强化MRI所示该病变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周围未见明显水肿

案例二

基本病史:8岁男孩,持续头疼一个月,时有呕吐。

图2颅脑MRI平扫及CT强化图像所示:右侧枕叶侧脑室后脚附近较一巨大囊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CT呈低密度。病灶其内信号及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及脑室受压移位,中线向左移位。DWI序列呈明显低信号,结合ADC图提示病变弥散不受限,强化CT显示病变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周围未见明显水肿

案例三

基本病史:男性,30岁,未提供其他病史。

图3为颅脑CT平扫及强化,结果显示右侧放射冠区见一巨大类圆形低密度灶,其内密度均值,与脑脊液信号类似,边界清晰,邻近脑组织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左移。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强化后图像未见明显强化改变

病例结果

诊断:囊性包虫病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包虫病常见的2种类型是细粒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好发部位为额叶和顶叶,颞叶、枕叶也较常见。

病理机制

脑组织柔软,血液供应丰富,有利于包虫囊肿的生长。包虫囊的生发层不断分泌水样囊液,因张力膨胀生长而呈球形,可生长成巨大囊肿,只有活力减弱后才相对稳定,寿命可达十几年。

影像学表现

囊性包虫病表现为脑内大小不等的圆形长TI、长T2信号病灶(CT表现为低密度),内部信号均匀一致,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AIR)序列扫描其内囊液信号可被抑制;DWI序列病灶为低信号。可单发,也可多发。直径一般2cm。包虫囊肿为乏血供病变,增强扫描无强化,脑囊性包虫增强扫描也不强化。

鉴别诊断

脑穿通畸形囊肿:呈脑脊液信号,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相通;

囊变胶质瘤:囊壁厚薄不均,有不规则强化,可见肿瘤实质部分有较明显的水肿;

单发巨囊形囊虫病与脑包虫囊肿较难鉴别。

总结

脑组织内,具有张力的巨大囊性病变,其内信号或密度均质,边界清,扩散不受限,无强化,上述表现要想到囊性包虫病的可能。

编辑

巩涛

责任编辑

黄蓓蓓

参考资料

1,米日古丽·沙依提,贾文霄.脑包虫病的MRI表现及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44(7):-.DOI:10./cma.j.issn.-..07..

2,







































治白癜风秘方
哪家白癜风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rq/6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