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做一次派特就要一万块人民币左右,而且还基本上完全自费,所以有时候大夫开的派特,病人总要挂个专家号再确认一下。毕竟很多人虽然不是出不起这个钱,而是总希望权威的大夫告诉他,做这个是有意义的。
那么做派特真的有意义吗?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某些种类的肿瘤当中,术前的派特CT检查已经成为一种常用方法。
派特首要的作用,是协助大夫判断肿瘤的特性,对于肺癌来说,派特的准确度大约在70%~80%左右,就是说派特判刑成“肺癌”的10个人里面,有七八个都是准确的,但病理检测必定面临着穿刺或者手术活检,对于岁数比较大,又有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往往这样的风险他们也是不能承受的。所以派特CT能够给我们一个非常可靠的信息,告诉我们到底要不要去冒这个风险。
除此之外,派特另外一项重要的作用是排除其他部位有没有转移。在过去没有派特,或者说派特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时代,我们排除其他部位有没有转移只能做头颅核磁,全身骨扫描,腹部和颈部的B超等等,然而即使是做了这些检查,也只是把最容易发生肺癌转移的部位进行了筛查,并没有那么全面。而派特CT只要是可疑肿瘤的部位全都能标记出来,准确度较前大大提高。
那么,派特也有致命的缺陷?
弱点一:派特发现的病变,不一定都是肺癌
派特发现的病变,不一定都是肺癌。派特有20%~30%的失误率,就是例如判断肿瘤在别的地方已经有可疑的转移了,但是后面做了手术发现,这个地方根本没有转移。这是十分有可能的。
弱点二:派特也有眼花的时候
对于肺癌来说,对于1cm的小病变,或者实性程度小于50%的“磨玻璃影”,派特的诊断有效性是非常低的。因为这些小病变是肺癌的萌芽阶段,长得本身就十分缓慢,吃的糖也少,因此在派特上看,并不会呈高代谢状态。所以很容易漏诊。
对于小病变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反复查派特CT除了增加辐射伤害之外,什么也不能带来。
弱点三:透过脑壳就看不清了
派特对于颅内的病变判断较差,不是因为CT无法穿透颅骨,而是因为人在胚胎形成到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会形成一种叫做“血脑屏障”的结构,它对于大脑是一种保护,让血液中的细菌和病毒不能直接循环至大脑,种种物质想通过大脑,必须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浓度才可以。而派特的显像剂还来不及进入大脑,就已经代谢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