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语言病毒是如何破坏我们的思维的

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06/5677813.html

每天晚上读《古文观止》的时候,我喜欢同时听喜马拉雅上的一些节目,不然读书的过程会太枯燥。这些节目,有些是音乐,有些是课程,有些是故事。心情低落的时候,我听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得到治愈;精神饱满的时候,我听胡长全的“《春秋左传》精读”,得到补充;无聊的时候,我也听一些有声小说,比如这些天一直追听的《大国科技》,得到放松。

今天就说说这个轻松的话题。

《大国科技》是科幻小说。新更新的一集(第章)中,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故事是说,我们国家要搞一个技术先进的超大型高科技项目,美丽国来捣乱,对其中一个我们国家的项目成员进行了洗脑。但这个成员被洗脑之后,没有人能看出有什么异常之处,经过多轮审查之后无果。项目组为保险起见,最终还是决定把被洗脑者和主角物理隔离在一栋海滨别墅里,不让他接触项目组的任何工作。

主角一直想搞明白,美丽国是怎样通过洗脑一个成员,来达到破坏整个项目的目的。直到隔离之后的第一天早晨,两人交谈的十句话引起了主角的警觉,才最终想明白美丽国的手段。

原来,美丽国制造了一起事件,趁这个项目组成员昏迷之际,用设备对他进行了洗脑。内容就是通过电信号对大脑的刺激,修改他原有的语言结构,使其语言发生异变,进而产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这个理论来自撒皮尔.沃尔夫假设。假设认为,不同的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因为语言的差异而产生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一套逻辑缺位的语言最终会导致使用者整体思维逻辑的缺位。

这个被洗脑的项目组成员,洗脑之后的语言变得了“碎片”、“顺序跳跃”、“逻辑缺省”、“结构扭曲”。而同被洗脑者接触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受到这种语言病毒感染后,并不能自我及时发现。因为他们的智商都很高,在交流过程中,会自动对这种“碎片化”的语言进行补全,对“顺序”进行调整,对“逻辑”进行自适应,对“结构”进行归正。但当他们使用这种被病毒感染的语言进行思考时,就会失去原有的思维力。

美丽国知道被洗脑者会经历严格的审查,在审查者和被洗脑者的交谈中,所有和被洗脑者交谈过的人,都会被这种“语言病毒”所感染,感染者再进而传染给其他人。这种“语言病毒”,不仅存在于口头语言,也存在于文字。所有的感染者最终都产生“思维病变”。

最终,在短短几天的审查之后,这种“语言病毒”就感染了整个项目组的多个工程师和科学家。解决这个病毒的办法是,所有被感染者,需要通过重新学习一门外语,然后把那门外语的逻辑结构重新嫁接到母语上来,耗时三年。

故事中,项目的进度虽然被美丽国的“语言病毒”攻击导致大大延后,但最终还是比美丽国的相同项目领先了那么一点点。

好了,故事讲完之后,我来说一说我自己的感受。

撒皮尔和他的学生沃尔夫的理论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著名的“撒皮尔-沃尔夫假说”。这一假说的核心就是,“语言与我们的思维习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换言之,它们是一回事。”语言的习惯化形式制约思维模式,所以“真实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

所以,读者诸君,现在你是不是有些明白了,网络上不时出现的一些流行语,也许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我不知道“神马都是浮云”这样的句子是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我也不明白像“我X”、“傻X”和“牛X”这样一把“X”走遍天下的语言是如何传播的,我甚至更加不理解诸如“社会你X哥,人狠路子野”、“老铁,扎心了”,以及“XXX,yyds”这样的语言,何以会在某个时间段扎堆出现?

我没有研究过传播学,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玄机。但我相信一句话,那就是“无利不起早”。

我还发现,即便是我写的很小众的、仅仅局限于《古文观止》的文章后面,也经常遇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为怼而怼的网络喷子,他们的评论语言中,无一例外都缺失了应有的逻辑。开始的时候,我还试图回复。现在我有些怀疑,这些缺失了应有逻辑的评论,会不会对方压根就不是真正的人?而是某些势力弄出来的AI?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猜想就是想通过破坏我们的语言,进而破坏我们孩子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拖慢我们成功的脚步。万事万物,总是有因有果的,没钱的事谁会干呢?

还记得之前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吗?就是郑先生说他通过读《古文观止》,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更能说服别人了,也更能敏锐发现商机了。我自己和郑先生是有同感的,就是思维能力比之前提高了许多。

我也还记得,我读《怎样写好“考试体”作文》一书时,书中作者郑重提醒家长说:“千万不要(让孩子)接触庸俗的当代书报刊与滥网站。中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读书就要读经典,精读的图书尤其要精选。”

再比如说学英语。现在大家都已经有一个共识了,就是,如果想要你的孩子还是你的孩子,那么,最好让他们本科毕业以后再去留学。如果想把你的孩子变成不是你的孩子,那么,去国外读本科,甚至中学就去,一定能如你所愿。这些研究生之前就出去留学的孩子,思维方式最终都会变得和父母不一样,除非父母变得和孩子一样。只不过,如果父母已经成型,要变得跟孩子一样,又谈何容易呢。

很多年前,孩子小的时候,我记得我是通读过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的。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就是,语言就是思维本身。我家老大小时候学英语,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学得挺好。但很奇怪的是,她的母语始终学得不温不火。写的作文,句子更多类似英文的表达习惯,俗一点就是浓浓的翻译腔。我英语虽然不好,但总也能分辨中式英语和西式英语。早年工作的时候,那些成年之后把英文学得很好的人,写出来的英文,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中式英文。因为,那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熟悉。而西式英文,则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你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中国人写的。

我说这些话,最终想表达的是,你学什么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人对表象、对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我总认为,我们中国人如果要锻炼、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多读古代的议论文才是正道,其中,尤以孟子和庄子为最。读《孟子》,你会感觉他文笔犀利、逻辑严谨,他擅长类比、排比,每篇文章都气势磅礴,如高山巍峨,令人不敢逼视;读《庄子》,你会感觉他的文字,如天外来客,又如大江大河,浩浩荡荡,既不受任何拘束,又挥斥自如,擅长比喻、对比,读者除了膜拜,还是膜拜。

庄子和孟子,大概是那种天纵之才吧。读多了,虽不能及,总也能多少学到一点本事。正常一点的人,要数贾谊、韩愈和苏轼了。金圣叹在贾谊的《治安策》一文中点评说:

幼闻人说,韩昌黎如海,苏东坡如潮。便寻二公文章反复再读,深信海之与潮,果有如此也。既而忽见贾生列传,读其治安全策,乃始咋舌怪叹。夫此则真谓之海矣:千奇万怪,千态万状,无般不有,无般不起。则真谓之潮矣:来不知其如何忽来;去不知其如何忽去。总之韩、苏二公文章,纵极汪洋排荡时,还有墙壁可依,路径可觅。至于此文,更无墙壁可依,路径可觅。少年初见古文,便先教读一万遍,定能分外生出天授神笔。

贾谊27岁写就《治安策》,生前未受到重视,但却在几十年后成为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大政方针。其犀利的超前眼光,自然来自于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当然来自于他的文字。文字则几乎就等同于语言。只有超越韩苏二人如海如潮的文字,方能有此远见卓识。

总之,我想说的是,要读书,就读那些用字准确、逻辑严谨的文章,要抵制那些低级的语言病毒对我们思维的侵扰和破坏。唯有如此,我们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思维能力提升了,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拥有一双看透未来的慧眼。

那什么样文字具有这样的力量呢?用某个名人的判断标准是,作者至少要死后一百年,其文章仍在流传。换言之,如果作者死后一千年,其文章还在流传,其思想还能极大地影响人,那这样的文章就是值得花时间去读的。

我们无力筛选当下纷繁复杂思想,唯有留给时间,让时间来大浪淘沙。我们需要真正的、有价值的语言,让它们内化成我们的思维。我们不需要病毒式的语言,它们除了带来空虚,其他什么也带不来。

以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zz/18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