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袁鹏,是一个非常质朴的人。回国之前,他在美国耶鲁大学读完博士,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了博后的工作,提及此他说:“回国主要是家庭原因,父母不想在国外生活。而且他们年纪大了,我希望有需要时自己能随时到他们身边。”
前不久,其担任一作的论文发在Nature上。能发在顶刊,自然很被评审专家认可。没想到他说:“审稿人倒是没有怎么点赞,都是比较严厉。不过审稿人的意见对于提升论文质量还是有帮助的,比如关于电压敏感成像、以及轴突球状体调控神经集群的实验,都是在审稿人的要求下加入的。”
图
袁鹏(来源:袁鹏)
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潜在新靶点
研究中,他探索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经典病理。多年前,在最早描述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论文中,科学家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病理结构。
后来,该结构一直被称为“dystrophicneurites”:dystrophic描述的是由于损伤或营养不良造成的退行性病变的状态;neurites则泛指神经纤维。
从名字就能看出,人们对于这个结构的初始印象就是一些快要死掉的神经纤维。
在袁鹏和同事长达数月的观察中,他们发现这些结构不仅不会很快死去,而且还能稳定地存在大脑中。更有意思的是,它们还会对神经系统的功能带来重要影响。
此次发现和经典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他们特意对该病理结构进行了重新命名——“plaque-associatedaxonalspheroids”,中文翻译名是轴突球状体。
(来源:Nature)
其认为,此次发现的重要性在于,这一病变也普遍存在于阿尔茨海默患者脑中。而且,初步结果表明,随着球状体病变的加重,病人的认知功能也会越发下降。
研究中,他还解析了轴突球状体生长的原因,结果发现其内部堆积了大量异常的细胞器。当使用基因编辑手段控制一些特定靶点时,就能减小轴突球状体的体积,从而修复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
近日,相关论文以《PLD3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轴突球体和网络缺陷》(PLD3affectsaxonalspheroidsandnetworkdefectsinAlzheimer’sdisease)为题发在Nature上[1]。
图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袁鹏、张孟阳和佟磊是共同一作,耶鲁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JaimeGrutzendler担任通讯作者。
该工作的意义在于,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一个潜在新靶点。年是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重要年份,在这一年抗体药的三期临床实验首次得到阳性结果,给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带来了有力支持。
在此之前,对于淀粉样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因果关系,学界并未达成共识,而最新发现的关键性证据均能支持这一学说。
然而,目前的抗体药在治疗患者认知下降这一症状时,效果依旧非常有限,副作用也比较强,因此可能不是最好的靶点。
而现在,既然已经明确淀粉样蛋白和阿尔茨海默病存在因果关系,假如能理解这个病变的原理,那么根据这个原理设计靶点,就有可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人员觉得轴突球状体是个很有希望的靶点:它和淀粉样蛋白沉积密切相关,可以直接影响神经信号的传导,靶点形成之后也比较稳定。而这些特点或许可以解释,为何针对淀粉样蛋白的抗体治疗方法所带来效果非常有限。
(来源:Nature)
袁鹏还发现PLD3基因调控可以影响轴突球状体的生长。但是,他认为在短期内这个靶点很难进入临床实验。
因为,目前依旧存在几个未知因素:一是基因调控的手段在临床上并不常用;二是人们对于PLD3靶点本身的生理学功能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必须首先明确到底有没有风险;三是当下还不确定是否有小分子可实现PLD3的调控。
他说:“我认为PLD3可能只是调控轴突球状体的靶点之一,这项研究也只是证实了这个病变确实可以被溶酶体相关的功能基因所调控。我相信后面还会发现更多、也许是更好的调控靶点,到时或许更适合用于临床试验。”
当然,他也希望这项研究能激发学界对于这一病变的兴趣,让更多人一起找到调控它的靶点,从而让临床治疗更进一步。
(来源:Nature)
“哇我应该能毕业了”
据介绍,这项研究经历了漫长的沉淀期,从课题立项到论文发表已有10年之久。在耶鲁读博期间,袁鹏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bdfnzym/1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