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相关前庭症状

年,Barany协会提出前庭症状的四大症状学分类: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根据前庭结构受累部位不同,又可将前庭症状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其中,卒中是中枢性前庭症状的常见病因。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卒中相关的前庭症状在卒中发生、发展不同时期对卒中患者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及结论,首次提出“卒中相关前庭症状”这一概念,并对其特点、演变形式、检查方法及其对卒中预后的影响等进行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此类前庭症状的了解。1卒中相关前庭症状的概念卒中相关前庭症状(stroke-relatedvestibularsymptom,SVS)是指与卒中事件相关的一组前庭症状,考虑到卒中与前庭症状实际出现的时间顺序,SVS包括以下两种类型:①卒中伴随前庭症状,即卒中前即已存在,且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的前庭症状;②卒中后前庭症状,即卒中前患者无前庭症状,卒中后首次出现,并可能持续存在的前庭症状。2卒中发生前的前庭症状2.1发作性孤立性前庭症状可能是卒中的先兆缺血性卒中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及时进行医疗干预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TIA演变为缺血性卒中。反复发作的孤立性前庭症状已被报告为潜在卒中的警示征象,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急性卒中前前庭症状发作的特点,导致此类患者易被漏诊。尽管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NINDS)并未将突发的短暂性孤立性眩晕/不稳定义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发作,但后循环TIA常表现为上述症状,且短暂性孤立性头晕/眩晕被认为是后循环卒中前最常见的先兆症状之一。最新研究显示,约12%(55/)的后循环卒中患者在发病前3个月内曾出现发作性前庭症状,其中89%为孤立性,分别发生于卒中前1周内(33%)、1周至1个月(16%)和1个月至3个月(51%),临床表现高度可变且不典型,以头晕/眩晕为主,伴(36%)或不伴(60%)不稳,持续时间多为数秒(55%)或数分钟(38%)。另有研究提示,在后循环卒中前2个月,出现低频率眩晕发作(≤2次)的患者以小脑梗死更常见,而高频率眩晕发作(≥3次)的患者以脑干,尤其是延髓背外侧梗死更常见。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还发现,15.1%(35/)的前循环卒中患者在发病前2个月曾出现低频率眩晕发作(≤2次),11.2%(25/)曾出现高频率眩晕发作(≥3次),前者以基底节区受累较多,而后者更易出现皮质外区受累。该研究结果提示除后循环卒中外,发作性前庭症状还可能预示着前循环卒中的发生。2.2发作性孤立性前庭症状的病因鉴别:目前,发作性孤立性前庭症状的诊断仍然面临挑战,因为此类症状常见于外周前庭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前庭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且多数患者在就诊时症状已缓解,神经系统查体也显示正常,由于缺乏敏感的诊断工具,很难区分潜在的缺血性卒中与外周前庭疾病。Qiu等的研究为发作性孤立性前庭症状的病因鉴别提供了初步依据:在血管性疾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面,后循环卒中的高频率眩晕发作组椎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而低频率眩晕发作组糖尿病发生率较高;前循环梗死的高频率眩晕发作组颈内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在调整年龄、性别和BMI后,糖尿病和椎动脉狭窄是此类患者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后循环卒中高频率眩晕发作组眩晕持续时间较长,而前循环卒中则与之相反。这些结果表明低频率眩晕发作组与高频率眩晕发作组在血管病变情况、卒中危险因素和眩晕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作为诊断病因的依据。3卒中急性期的前庭症状3.1后循环卒中所致前庭症状急性发作性前庭症状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为脑干和(或)小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脑出血中其发生率仅为4%。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PICA)供应前庭神经内、下核和小脑小结、蚓垂、扁桃体,为最常受累的血管。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AICA)主要供应内耳、前庭神经核、小脑中脚和小脑前下部(包括绒球),受累时症状表现多样,以听力和前庭功能共同丧失最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当仅发生迷路梗死而尚未进一步演变为AICA颅内供血区梗死时,临床可表现为急性听力受损、耳鸣和眩晕等症状,此时MRI-DWI成像常呈阴性,给鉴别带来困难。小脑上动(superiorcerebellarartery,SCA)供应的前庭结构较少,但近期研究显示,约一半(19/41)的SCA供血区梗死的患者存在眩晕症状,27%(11/41)存在眼震,病灶最常位于中央小叶翼和方形小叶。近期研究显示,不同部位后循环卒中所致前庭症状的特点、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之间存在差异。眩晕通常见于内侧PICA区域或脑桥-延髓卒中,特点为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伴随的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较明显;外侧PICA区域、SCA区域、脑桥-中脑被盖或丘脑卒中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头晕,伴随的自主神经症状较少。研究者认为,上述症状差异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为小脑小结、蚓垂和内侧小脑半球直接参与了前庭和眼动信号的处理,而外侧和上部小脑主要负责感觉运动和姿势控制。3.2前循环卒中所致前庭症状卒中所致前庭症状通常被认为来源于后循环病变,前循环卒中与前庭症状间的关系较少受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rq/17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