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纹动脉起源于大脑中动脉M1段,是穿支动脉病变中最常见的病变血管,随着高分辨率磁共振在临床中的应用使得其病变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现详述如下:
1.发病机制
穿支动脉多起源于William环、大脑中动脉M1段及基底动脉,其常见病变形式包括载体动脉粥样硬化堵塞穿支动脉开口处、穿支动脉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或者穿支动脉远端玻璃样变三种形式,其中前者在CISS分型中被归为大动脉粥样型,而后两者被归为穿支动脉病变,
如下图1:
2.豆纹动脉闭塞的梗死病灶及动脉病变
图2.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分布图。
豆纹动脉起源于大脑中动脉M1段,分为内侧豆纹动脉和外侧豆纹动脉,主要供应内囊后上2/3及侧脑室旁前部的尾状核体部部分,如上图2;
依据其解剖结构有研究对其引起的脑梗死在MRI冠状位上进行分类,如下图3:
图3.红箭头作内侧豆纹动脉及远侧豆纹动脉的分界线(冠状位),箭头上部为外侧豆纹动脉分布区,箭头下部为内侧动脉动脉分布区(图A)。NC:尾状核,TH:丘脑,PU:壳核。
3.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随着高分辨率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我们对穿支动脉病变的病因分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其大致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3.1当基底节区存在梗死灶,且MRA提示大脑中动脉存在明显狭窄,考虑其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如图3和图4)。
3.2当基底节区存在梗死灶,但MRA未见大脑中动脉狭窄,建议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如发现大脑中动脉存在斑块考虑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如图5);如血管仍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图10:MRI,MRA和HRMRI(高分辨率磁共振).(A)MRIDWI显示内囊后肢高信号改变,提示。(B)MRA未见右侧大脑中动脉异常。(C)高分辨率磁共振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近端前壁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4.豆纹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
4.1纹状体内囊梗死
纹状体内囊梗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豆纹动脉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的临床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眼动障碍、失语、失用或忽视。临床通常根据是否伴有皮质症状将纹状体内囊梗死分为皮质型和非皮质型。皮质型的常见皮质症状包括失语、视野缺损、眼球偏视及忽视。纹状体内囊梗死的非皮质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肢为主的瘫痪,分析其发生主要与皮质脊髓束皮质下分布有关,支配上肢的纤维在放射冠靠内侧行走,内囊处分布在后肢的前方区域较大,当病灶局限时,往往上肢受累明显。
4.2内侧豆纹动脉病变
内侧豆纹动脉病变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当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时常表现为上肢单瘫,而为穿支动脉病变时可完全没有症状,亦或出现上肢单瘫,甚至出现对称偏瘫,其临床症状与穿支动脉受累的数量相关,当病变累及侧脑室旁白质纤维时常会出现临床症状。豆纹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临床常见,且临床症状常常加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哪里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rq/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