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颅脑病变-徐志锋教授

【群英会】第10期:颅脑病变-徐志锋教授

正确答案:B,Rosai-Dorfman病

01病例解析手术名称:左枕窦旁肿物切除+颅骨修补术

手术经过:经左枕马蹄形入路切口,蒂部朝中线,长约20cm,切开皮肤、皮下,止血,上头皮夹,帽状腱膜下分离,见肿物已突出颅骨,未见突破骨膜。沿切口切开骨膜,稍推开,磨钻一颅孔,铣刀锯开成左顶枕跨窦游离骨瓣,约8×8.5cm,当心剥离硬膜,约3×2硬膜被肿物穿破,侵犯局部骨质,颅骨有大少约1×1cm缺损,止血,局部硬膜黄变,肉膜状。

瓣状剪开,侵犯硬膜,向内侧翻开。见颅压增高,显微镜下见左枕叶状物,约3×3×2cm,质软,部份质韧,黄白色,血供丰富,向内外板均有侵犯,突破硬膜,侵入左枕叶及矢状窦内,与脑组织分界不清。

连受侵犯脑组织一并切除,打开矢状窦外侧角,切除侵入窦内肿物,血管缝线连续缝合,将肿瘤镜下全切除,取强生免缝人工补片(5×5cm),修补硬膜缺损,置入强生维钛,12粒钛钉固定,皮下置112号引流管,另截孔引出,完全止血。硬膜缝吊数针。缝合皮下,皮肤钉缝合皮肤,术毕。手术经过顺利。

02病理(顶枕骨)颅骨一块约7cm×6cm×1cm,中央见11.5cm×1cm软化病灶,另见碎组织共2cm×1cm×1cm。镜下见病灶多位于硬脑膜,纤维结缔组织间见大量成片的合体细胞样组织细胞,胞质丰富淡染,可见核仁,胞质内见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间质见大量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

组织细胞S-(+),CD68(+),CD1a(-),CD23(-),Ki-67约3%(+)。

特染:PAS(-)。

病理:软组织Rosai-Dorfman病

颅骨、脑组织、软脑膜均见病变累及

03解析Rosai-Dorfman病

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

Rosai-Dorfman病(RDD)是一种缘由不明、少见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由Rosai和Dorfman于年首先命名,主要特征是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淋巴结肿大,及组织细胞质内有完全的淋巴细胞的现象。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包括淋巴结内及(或)结外组织。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3种亚型:淋巴结型、结外型、混合型。以淋巴结型多见,25%~43%出现结外组织及器官受侵,属于结外型

RDD的本质为反应性而不是肿瘤性,绝大多数为良性病程,可在数月至年内自行消弱,少数病例病程持久,或因多器官侵犯而死亡。

病理学特点:

炎性肉芽肿性病变内见较多淋巴细胞,成熟的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组织细胞呈片状散布,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并见巨细胞构成,可见组织细胞吞噬淋巴细胞现象。淋巴细胞、浆细胞进入组织细胞胞质为该病的典型改变,但有时不引发病理医师的注意。

免疫组化显示:组织细胞S-蛋白(+),CD68蛋白(+)

04病因

RDD的病因尚不清楚

目前有两种观点:

病菌感染

机体免疫缺点

05临床表现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平均年龄20岁,以男性占多数。

淋巴结型为主,以颈部双侧无痛性肿大淋巴结多见,其中约1/2病例累及多个解剖部位淋巴结

结外病变约占25%~43%,以头颈部为主(面部皮肤和鼻腔),其次是骨

结外病变者的临床表现与累及部位密切相干,且局部复发率较高

其他: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和球蛋白增高

06影象学表现

CT:中等密度软组织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少见钙化、坏死、出血、液化

MR: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多为均匀强化

结外肿块可包绕、填塞周围结构,一般不侵犯周边肌肉,而是沿着周边肌间隙向阻力小的部位生长,呈“钻孔”样蔓延生长,邻近骨质吸收、变薄,受累骨呈独立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

结外RDD因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斟酌鉴别诊断也有差别

无特点性影象学表现,难以与其他淋巴结病变鉴别

本例患者影象学表现:左边枕部帽状腱膜下边界清楚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局部颅骨见不规则孔状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未见明显硬化缘,病变沿颅骨破坏处跨颅骨内外生长,邻近脑膜增厚强化,部份伸入脑沟内,脑实质面呈伪足样改变,局部帽状腱膜及左枕叶受压推移。

江朝根,邱菊生,杨小军等.Rosai-Dorfman病颅骨侵犯1例[J].中国骨伤,25(6);-

07影象学表现

结外Rosai-Dorfman病累及颅骨常需与发生于颅骨的嗜酸性肉芽肿、表皮样囊肿及转移性肿瘤进行鉴别。

嗜酸性肉芽肿好发年龄<30岁,特别是3~10岁儿童,发现单发或多发颅骨破坏伴或不伴随软组织肿块,颅骨破坏病灶内残留小骨片,即钮扣样死骨,破坏边沿清晰或伴随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增强后明显强化,应首先斟酌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颅骨表皮样囊肿可病发于任何年龄,好发部位为顶骨、枕骨及额骨。病灶较小时,可仅局限于板障,致内外板分离,受压变薄。若病变穿破颅骨内、外板,颅骨缺损区边沿可翘起,呈“火山口”状,周边骨质增生硬化,清晰锋利。

典型MRI表现:T1WI呈介于脑脊液和脑实质之间的低信号,T2WI呈近似脑脊液的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囊肿内部一般不强化,继发感染时囊壁或囊内分隔有时可见强化。

颅骨转移性肿瘤病发年龄较大,常大于50岁,影象学常表现为颅骨单发或多发溶骨性破坏,内外板均受累,边沿常较模糊,呈虫蚀样,病变发展快,可有其他部位转移病灶,多能发现原发肿瘤。

欢迎转载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象学苑”。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长按









































在老家探亲的赵某接到情况反映后
甘肃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tslf/1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