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持续性高血糖对身体危害极大,殊不知,血糖忽高忽低、波动大的血糖状态比持续性高血糖状态危害更大。
安徽的李大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患糖尿病4年多,经过药物控制,虽然血糖比正常人高一点,但是血糖较平稳,身体并没有太多不适。李大叔自觉血糖控制不错,今年起便放松了治疗。血糖高了就吃降糖药,不高了就不吃了,导致血糖开始忽高忽低,波动颇大。九月份的一天,李大叔突然晕倒,医院后,被诊断为脑梗。经过治疗,才有所恢复。
医生证明,血糖波动更易引起血管受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脑血管病变,引起冠心病、脑梗塞等。与此同时,在肾脏和眼睛的视网膜里,细胞也经不起大起大落的血糖的折腾,进而大量受损,导致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此同时,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也扛不住了,分泌功能大打折扣。
血糖迅速变化,可能引起感觉神经的损伤,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越高。此外,血糖波动还加速大脑老化,影响老年糖友的认知能力。所以,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了,如果血糖波动较大,还是可能出现并发症。
那么,血糖忽高忽低到底该怎么办呢?
餐后血糖急剧增高,或者餐前低血糖,导致随后的血糖反弹,是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为避免血糖波动,需要保证餐前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稳定。具体方法还是老生常谈的那老四样:饮食、运动、药物和物理控糖。
饮食:在医生指导下按身高、体重及活动量确定饮食方案,定时定量。
在种类选择上,宜选择升糖能力较弱的食物,如低脂肪饮食;宜食用粗杂粮,少食用精细粮;以非发酵面、半发酵面的主食为主,粥类少食为宜。李大叔喜欢吃根类食物,如土豆、红薯之类的,这类食物恰恰属于低糖食物,升糖指数也不高。如出现餐后高血糖、下一餐餐前低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分餐,例如早餐后高血糖,中餐前低血糖,可将早餐三分之一留在上午10点进食。
运动:应该安排在餐后半小时进行,以中等强度的运动为宜,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但是,像李大叔这种已经患有脑梗的患者,身体行动不方便,还是好根据自身情况慢走,否则会适得其反。不要空腹运动,注意预防运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运动后最好监测血糖,如血糖5mmol/L,可进食少许苏打饼干、水果等。
药物:可选择减少空腹血糖波动的药物,如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减轻餐后血糖波动的药物,口服类的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注射类的有门冬胰岛素等。其中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既能降低餐后高血糖,又能避免下一餐餐前低血糖。
物理控糖:物理控糖是近几年越来越被糖尿病人津津乐道的控糖方法,也是李大叔的儿子坚持让他使用的控糖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在小肠内吸附包裹食物中的葡萄糖,减缓葡萄糖释放到血糖中的速度,防止餐后血糖短时间骤升,出现餐前和餐后血糖忽高忽低的状况。当然,物理控糖还需要饮食、运动和药物的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一定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控糖目标,让自己有动力,这样才能保持血糖长久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