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中医医院成功独立开展首例锁骨下动脉

通讯员展光保2月21日,新泰市龙廷镇的刘女士因突然出现“晕厥”,急救医院急诊。经过急诊医师初步检查,刘女士被诊断为: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3.颈动脉狭窄。同时,经详细询问得知,患者既往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史20余年”、“高血压病10余年”、“糖尿病病史10余年”。而真正困扰刘女士的是,平时测量血压时,左右胳膊血压差都在40mmHg左右,时常出现头晕头疼现象。“给患者检查时就发现其右侧桡动脉波动微弱,近乎消失。”急诊科医师介绍。“当时怀疑患者为右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考虑行微创介入治疗,可进一步CTA检查确认。”参加会诊的外三科副主任陈昶说。患者在随后的CTA(CT下血管造影)检查印证了陈主任的判断: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斑块形成,管腔重度狭窄。经详细沟通,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介入治疗。完善术前检查后,陈昶主任带领介入团队为患者进行局麻下“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术后监测血压:右上臂/78mmHg;左上臂/62mmHg,右侧桡动脉搏动恢复,右上肢明显感觉较术前有力,头晕眼花症状也消失了。医院外三科副主任陈昶介绍:锁骨下动脉疾病包括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是一种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率约2%,占外周血管疾病的42%,大多发生于左侧锁骨下动脉。由于疾病进展缓慢和侧支循环代偿,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常因患者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上肢缺血症状被发现,因此在临床上常被忽视。其发病原因与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锁骨下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约50%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合并冠心病,1/3合并颈动脉、椎动脉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双上肢不对称的收缩压是临床上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大部分患者的双上肢收缩压差均大于15mmHg,相比超声检查,CTA及MR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的具体部位、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在区分斑块的钙化程度和斑块稳定性上独具优势。该病诊断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可以清楚地显示病变位置、程度,不仅利于诊断,还可以指导手术方式的制定。锁骨下动脉的支架置入术以其通畅率高、再狭窄率低,已成为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在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时,椎动脉开口的位置是支架置入的另一难题,如同时有椎动脉口狭窄需在分叉处置入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约为95%。外三科陈昶副主任指出,随着老龄化的加重,带来的全身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锁骨下窃血综合征发生最常见的病因。市民如果有上肢缺血症状或双侧肱动脉、桡动脉明显不对称,动脉收缩压差大于20-45mmhg,头晕等大脑后循环缺血相关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建议到医院外三科做进一步检查。外三科介入团队,常规开展脑血管及周围血管造影、手术治疗,医院、医院医院保持紧密合作。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tslf/20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