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新华网东京10月19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中促进神经信息传递的髓鞘含量偏低。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精神分裂症的早期检测方法,并为其防治提供新思路。
髓鞘是一层脂肪组织,包裹在神经元轴突外对其起到保护作用,并具有促进神经信息传递的功能。此前有研究者认为髓鞘量减少会导致神经信息无法准确传递,这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存在关系,不过一直未得到证实。
日本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19日发表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拍摄了29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3名健康人的脑部图片,对脑部的各个部位都拍摄多张图片。通过对比分析专家发现,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髓鞘总量都比健康人要少,而且出现减少的部位以大脑额叶和颞叶为主,比以前研究推测的范围还要广。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严重精神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幻听、幻觉、妄想和胡言乱语等。相关药物目前已能较好缓解这些症状,但许多患者接受治疗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无法彻底康复、回归正常生活。
研究人员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后再进行治疗非常困难,而新方法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早日发现和预防精神分裂症。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探索是否可以将这一方法用于诊断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扩展阅读:
磁化传递成像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张体江;龚启勇;年06期
摘要:
MRI能较敏感地检测多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变,了解病变的部位及范围,但对一些微观病变或疾病早期病理变化,常规MRI不能提供确切的评价。磁化传递成像(magnetizationtransferimaging,MTI)是一种对大分子结构微观神经病理变化比较敏感的MRI技术,通过施加偏共振饱和脉冲序列选择性地抑制大分子物质信号而增加图像对比、获得更多的组织结构信息。大量研究表明MTI能检出常规MRI检查阴性患者的脑灰、白质变化,如多发性硬化。近年来,该技术在精神疾病的研究逐渐增多,为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补充信息,本文综述MTI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临床意义。
神经精神疾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王秀丽;黄晓琦;龚启勇;年01期
摘要: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能在活体人脑定位各功能脑区,研究脑的功能连接。本文基于任务态和静息态的应用模式,自局部脑区功能活动、脑区间功能连接及脑功能网络层面,综述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研究现状。今后需进行多学科、多方法相结合的纵向研究,探索神经精神疾病特异的功能影像学标记,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预后判断等提供客观和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陶芳旭;刘军;ZhifengKou;年07期
摘要:
脑外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伴发精神障碍损伤机制正逐渐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目前对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评估,具体发病机制知之甚少。最近基于影像学的研究发现脑外伤导致的病理改变并非传统观念认为的一过性损伤,其对脑网络功能及属性的破坏可能是终身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阿尔茨海默病,创伤性脑病等远期后遗症的患病风险。作者拟对脑外伤出现精神障碍患者影像学改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长按本图片,识别图中什么眼影都能缺唯独不能缺了大地色主动脉瓣置换术中闭合式微创CPB对微循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zz/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