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年前,Bailarger最早依据髓鞘化程度将大脑皮层细分成六个亚层[1],随后,Berlin通过显微镜和细胞染色发现了六个亚层中细胞的类型和大小各不相同[2]。进入十九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皮层的分层也渐趋成熟,研究者通过神经元的种类(锥体细胞或颗粒细胞)或胞体以及髓鞘的密度来对皮层进行分层,并依据分层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对大脑皮层进行了分区[3-5]。
传统意义上对大脑皮层的分层往往依据神经元的类型和大小的不同,或是依据胞体或髓鞘的密度差异。在这两种标准之外,多种常见神经递质的受体密度在皮层切向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也因此决定了皮层不同亚层神经化学性质的不同。
但是目前对于递质受体分层的系统性研究还很少,对于这一标准下的分层与传统解剖学分层的异同也并不清晰。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神经科学与医学研究所的NicolaPalomero-Gallagher和KarlZilles利用遗体捐献所得的人类大脑切片,考察了依据细胞、髓鞘与递质受体三种不同分类标准的皮层分层结果,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Elsevier旗下的NeuroImage期刊上。
两位作者共考察了大脑皮层8个区域的17种不同神经递质的分层受体密度分布。这8个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功能加工,包括感觉、运动和多通道融合;也包括了不同层级的加工(初级与次级感觉加工,以及后续的信息整合);并分布在大脑皮层的不同位置。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的纵向分层中,神经受体密度最大的位置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这一差异不仅体现在新皮层与旧皮层之间,也反映在不同区域的新皮层之间,如初级感觉皮层与感知运动皮层。
此外,研究者也发现依据细胞类型的分层结果与依据递质受体的分层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依据细胞和髓鞘的分层边界往往是相似的,但与依据受体密度的分层结果很少一致。受体密度最高的位置往往是突触密度最大的区域,如颗粒细胞层,或II-III层。特别的,内嗅皮层作为本研究中旧皮层的代表,表现出了特殊的分层组织结构,与其他考察的皮层区域展现出了十分悬殊的差异。
投稿
推荐
本文摘自Elsevier旗下期刊
扫描获取更多该期刊信息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zjjs/16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