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络病在线”可快速 随着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行,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尤其是痴呆的防治迫在眉睫。在8月11~13日于呼和浩特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七届中青年糖尿病医师论坛上,医院毕艳教授就糖尿病与脑认知功能研究进行了专题讲座,从糖尿病及其相关认知障碍的流行情况入手,对其病理改变、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进行了全面解析,为参会者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专业指导。
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不容忽视的糖尿病并发症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年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1.亿,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与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样,大脑认知损害也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糖尿病相关性认知障碍是指代谢紊乱和微血管病变所致的大脑多个高级皮层功能障碍;按照严重程度,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可分为轻度认知障碍(MCI)和认知功能缺陷(即痴呆)(图1)。
图1.认知障碍的发展进程与分类
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病理改变
一项瑞典研究显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加速MCI至痴呆的进展,使其提前发生3年以上(图2)。糖尿病患者的痴呆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5~2.5倍,早期诊断有助于延缓认知衰退进程。糖尿病相关性认知障碍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脑萎缩、小血管病变、纤维连接重塑及脑区激活程度改变等。朱大龙、毕艳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评分低于正常血糖组,功能磁共振显示两组在静息态中部分默认网络脑区激活程度有显著差异。
图2.糖尿病加速痴呆发生风险
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发生机制
糖尿病相关性认知障碍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部分与大脑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相关(图3)。胰岛素受体在大脑中广泛分布,可与胰岛素结合调节脑细胞能量代谢过程。当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时,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导致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发生,最终可能引起神经退行性改变造成痴呆。
图3.胰岛素通路异常与痴呆的联系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合并症及药物均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糖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痴呆的危险因素,还是正常血糖者痴呆的危险因素。高血糖状态可通过使血管重建受损、减少血流再灌注、加重再灌注损伤及直接损伤机制造成血管性痴呆。而低血糖也是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发生的重要机制,与痴呆密切相关。
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
DCCT/EDIC研究、ACCORD-MIND研究、ADDITION-Cognition研究及ADVANCE研究均提示,强化降糖并不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认知表现(表1)。研究发现,鼻吸入式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等降糖药物能跨越血脑屏障,改善痴呆患者的认知表现。但是,其能否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脑功能并降低远期痴呆风险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仍应从改善生活方式及加强患者管理入手,注重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戒烟忌酒及心理平衡。
表1.强化降糖治疗并不能改善认知表现
来源:《国际糖尿病》
更多相关——
白癜风医院海口哪家好海口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tslf/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