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http://m.39.net/pf/bdfyy/bdfjc/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前段时间给学生上网课,发现有个孩子状态不太对。
每次讨论时,她的答案都特别消极,积极性也特别低,虽然表情看着没什么特别异常的地方,但明显能感觉到她整个人周身都是低气压。
后来我和孩子妈妈进行了沟通,她说,女儿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情绪状态不太好,有次还对她说自己抑郁了。
孩子妈妈向我诉苦:
“我一个人把她拉扯大,什么都围着她转,我都没说抑郁,她倒抑郁了。
小孩子家家的,哪这么多事儿?就是在家里呆出来的毛病。
我们小时候缺衣少穿的,也没见有啥问题,现在的孩子是真娇贵。”
这个妈妈的想法,我曾听很多家长都谈到过,发现大家普遍对孩子抑郁这件事没有足够的认识。
确实,抑郁这个词,这几年听得实在是太多了,感觉都对它脱敏了。
但其实孩子抑郁的问题,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严重。
人民日报就曾发布过一条信息:“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也就是说,每5个青少年,就有一个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在青少年中并不罕见。
相反,已经成为了困扰部分青春期孩子的常见问题。
但很多家长却经常忽视它的严重性,总觉得抑郁是孩子矫情、心理承受能力低、青春期叛逆等,直到问题严重了才开始后悔。
青少年抑郁,不是矫情,是病了
《较高端人类》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抑郁症是怎样毁掉大脑的:
大脑作为一个节能系统,当需要执行某一个指令时,才会激活特殊部位。然后形成大脑网络协同合作。
而科学家研究后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网络活动经常呈现异常状态。
比如,感受不到快乐,心理落差大,影响思维速度、行为速度、记忆能力、认知能力等。
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抑郁的孩子,普遍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反应慢、不愿意参加运动或集体活动,干什么都没劲儿,对啥都提不起兴趣。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也曾提到,虽然在青少年中重度抑郁的发生率非常低,但仍然有25%-40%的女孩,及20%-35%的男孩在青春期会出现短暂的抑郁体验。
青少年抑郁和成人抑郁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青少年抑郁表现不全是情绪低落,反而看起来特别烦躁易怒。
在青少年群体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抑郁。
主要因为面对压力时,女孩更容易用内化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因此经常会感到无助和绝望。男孩更多的是把压力外化,看起来就很具有冲动性和攻击性。
无论是表现为情绪低落还是烦躁易怒,哪一种都有很强的迷惑性。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抑郁很容易被当成是青春期叛逆。
所谓青春期叛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后,一边是日益茁壮成长的自主与独立意识,一边是父母觉得他们还未长大不愿放手。
这两者的矛盾让青春期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突围欲望,所以才出现了叛逆行为。
可抑郁完全不同,它是一种疾病。会对孩子的思维、认知、记忆能力、社交、自我价值感,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
比如之前做作业效率挺高,但现在注意力怎么都集中不了,简单的内容都需要反应好久。
还有些孩子,胃口变差,或者失眠。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英子,就是在得了抑郁症后睡眠质量变得特别差。
青春期孩子的抑郁,背后成因有很多:
1、先天家族基因遗传;
2、成长过程中长期生活在高压环境;
3、和原生家庭有关,比如从小缺乏关爱;
4、安全感缺失;
5、自我价值感低;
6、长期心情低落,从抑郁情绪发展到了抑郁症。
无论哪一种,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抑郁。
所有的抑郁,都早有征兆
回到文章开头,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发现,和那位妈妈想法一样,想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抑郁的父母不在少数。
就像很多家长曾向我抱怨的:“我家孩子就是想得太多,心思太重。要是性格阳光一点,也不至于得抑郁症。”
确实,会有很多父母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看问题积极乐观?但有的孩子就悲观厌世?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看待真实世界时,不同的思维认知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
也就是说,思维认知方式,才是决定孩子会不会抑郁的关键因素。
在认知心理学中,把这种底层认知称为“核心信念”。
孩子的“核心信念”,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
比如,父母的情感忽视,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长大后缺乏自信。这些长期经历的负面信息和经历,会累积成孩子的消极信念。
新情绪疗法》中就曾总结了十种认知扭曲的模式:
1、非黑即白
看待问题太极端,没有中间地带。有一种“病态”的完美主义,比如有些孩子在失误和不完美发生时,会彻底否定自我,产生低价值感。
2、过度概括
把特例当成普遍情况。看到一个小的问题,就放大到整体,认为整体都有问题。
3、心理过滤
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ihgqp.com/zlbdf/18256.html